邯鄲一古稀老農專注“根雕”化腐朽為神奇
(記者邢云通訊員韓艷萍代國祥)走進河北省鄲縣河沙鎮(zhèn)南文莊村農民鞏慶華的根雕室,一件件巧奪天工的根雕作品琳瑯滿目。望著這些惟妙惟肖、渾然天成的作品,真不敢相信竟出自這位白發(fā)蒼蒼的莊稼人之手。

鞏慶華和他的根雕作品《飛天》。
今年70高齡的鞏慶華自幼喜歡手工制作、刻刻畫畫,雖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,又沒有受過什么專業(yè)的藝術培訓,但憑著天資聰慧的頭腦和一雙靈巧的手,卻鼓搗出50余件“根雕藝術作品”,成為三鄉(xiāng)五里有名的“萬能手”。
鞏慶華的根雕生涯從30年前就開始了,但當時只是“小打小鬧”,許多作品并沒有保留,一些小巧玲瓏的作品當玩具送給了村里的孩子們。隨著生活的一天天富裕,鞏慶華不再滿足于“日出而作、而落而息”的生活。
農忙之余,根雕制作成了他最大的興趣和愛好。如今雖年已七旬,卻經常跟著老伙計們騎單車到各地“采風”,看到有模有樣的廢樹枝就撿回來,經過巧妙構思,去朽存精,就變成了靈動鮮活的“根雕工藝品”。有時為了趕制出一件作品,他廢寢忘食,挑燈夜戰(zhàn),手上經常被錐子、鑿子等工具劃得“傷痕累累”,但他樂此不疲。
有一次,他在村里的廠子里發(fā)現了一個廢棄的椿樹枝,酷似一個龍鳳組合,更難得的是由于長年磚石的擠壓,在底部形成了一個長方形的“刻字板”。經過4個多月的“晝夜奮戰(zhàn)”和精心雕琢,一件栩栩如生的《龍鳳呈祥》完成了。由于安裝了燈泡和電池,龍眼閃閃發(fā)光,鳳麟色彩斑斕。許多年輕人參觀拍照并將它設置為手機背景圖案。這是鞏慶華的得意之作,曾有人給出2萬元想買走,但鞏慶華卻舍不得,他認為一件好的作品是可遇不可求的。
前幾天,鞏慶華看到四留固一處老宅里有一個巨大的樹根,形狀奇特,他就反復思量,經過精心雕刻,已將其雕制成一件騰空而起的“祥龍”,惟妙惟肖,讓圍觀的人贊不絕口。
多年的心血,鞏慶華先后制作出《飛天》、《雄鷹展翅》、《仙鶴回眸》、《孔雀開屏》等根雕作品70余件,其中最重的能達到七八十斤。他說:“我不是為了掙錢,也不是為了出名,就是想把根雕藝術傳承下去。”